明皇陵
明皇陵,坐落于中國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太平鄉(xiāng)境內,距離鳳陽縣城約7千米,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所建的陵寢。該陵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歷經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兩次大規(guī)模修建,最終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內安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及侄兒。作為明代最早修建的陵墓,明皇陵仿明中都而建,對明孝陵的建造產生了深遠影響,是鳳陽縣“金色游中都”旅游板塊中的重要景點。1982年,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由來 編輯本段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將陵墓命名為仁祖陵。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下令立碑,更名為英陵。然而,禮部尚書崔亮認為,歷代陵墓均有尊名,建議為仁祖陵加上尊稱。同年五月,朱元璋將英陵改為皇陵,并設立皇陵衛(wèi)守護。為區(qū)分于其他朝代的陵墓,人們在其名稱前加上了“明”字,稱為明皇陵。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修建陵墓
朱元璋早年居住在濠州鐘離太平鄉(xiāng)孤莊村(今鳳陽縣城西鄉(xiāng)二十營村)。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其父母、長兄和兒子圣保相繼去世。家境貧寒的朱元璋在田主劉繼德的幫助下,按照當地葬俗安葬了親人,隨后出家為僧,四年后棄僧從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認為當年父母的安葬禮儀過于簡單,打算改葬。但有人認為改葬可能破壞山川靈氣,朱元璋遂決定不再重新安葬,而是增高土堆,栽種樹木,擺放石人和石獸,以符合山陵規(guī)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自稱吳王,派遣長子朱標和次子朱樉到濠州祭祀祖先陵墓。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追尊其父為淳皇帝,廟號仁祖,母為淳皇后,兄嫂和侄兒被封為王和妃嬪,并命人在陵墓上增加石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在家鄉(xiāng)鳳陽營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至此,皇陵已初具規(guī)模。洪武八年(1375年),以“勞費”為由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同年,朱元璋命江陰侯吳良視察督工,并撰寫了《御制皇陵碑》。洪武十二年閏五月,皇陵祭殿完工,命名為皇堂。
歷代修繕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年間對皇陵進行了三次修繕,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也在正統、景泰和天順年間多次修繕,以確保陵墓的保存和修復。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成化帝對已逾百年的皇陵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此后,嘉靖年間也進行了四次修繕工程。
遭遇破壞
明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張獻忠起義軍攻占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筑被毀,陵墓上的樹木也被點燃。清初時,因官府縱容,皇陵遭到民眾毀壞。到乾隆時期,皇陵建筑已完全毀壞,僅剩兩塊碑和一些石人、石馬,無字碑倒塌斷成四截。辛亥革命后,人們遷入壽縣、鳳臺等地開墾,皇陵的城墻和石雕被拆除用于建房,五彩琉璃瓦被揀走。日本侵占時期,皇陵的樹木被砍伐一空。
1950年,皇陵農場建成,陵墓四周重栽了許多松柏。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皇陵再次遭受破壞,許多石雕被推倒、砸壞,失去了原貌。
地理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明皇陵位于鳳陽縣城西南7千米處,坐南朝北偏東。鳳陽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地勢以丘陵夾平川為特點。明皇陵南以云母山為背景,北臨淮河,東西為龍子河和濠河所環(huán)繞。從皇陵地形圖來看,二道城內和墳丘四周的地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根據風水理論,明皇陵所在的自然地形只宜墳墓座向朝北偏東。此外,在古鳳陽一帶,墳墓的方向并無固定規(guī)定,因此明皇陵有兩處后葬的墳墓,一處朝東南,一處朝東北。
陵墓布局 編輯本段
明皇陵位于明中都的正南偏西,為使皇陵與明中都的風水相協調,皇陵的北正門被斜向東北修建,并在正門與明中都南垣正門之間修建了一條被稱為“神路”的林蔭大道,使得明中都的中軸線和皇陵的中軸線連成一線,象征皇權與陵寢在形制上聯為一體。
明皇陵總體布局采用“三套方城”設計,將陵園劃分為三重城垣的格局。石刻被放置在皇城之前,陵墓位于皇城之后,享殿處于皇城中心位置,華表則被放置在石獸和石人石馬之間。由于陵墓坐南朝北偏東,建筑物在南北中軸線上的布局均面向北,以外城北門作為正門,構成了明顯向東北斜向的中都城。沿著這條長3.4千米的中軸線,分別設置了土城正紅門、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皇城金門、皇堂、皇城后紅門、墳丘、磚城南明樓、土城南門等建筑。在中軸線兩旁,對稱地設置有東角門和西角門,以及左右兩排石像生、陵碑和無字碑、東龐和西龐、東明樓和西明樓、東門和西門。除了皇陵內外的其他建筑物也大致呈東西或南北對稱的形式。
主要遺址 編輯本段
皇陵城垣
土墻遺址:土墻是皇陵的外圍,共有六個門,根據門所朝的方向被稱為東門、西門、南門和北門,北門的東西兩側還有一對角門?;柿赀z址周長為15.44千米??谷諔?zhàn)爭期間,土梗高度超過了周圍的農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許多人來這里取走了碎磚,土梗也被夷平。
磚墻遺址:皇陵磚墻為二道城,《鳳陽新書》中記載,明皇陵里外都是用磚砌筑的城墻,高度達到兩丈,周長為一百一十八步,共有四個門,每個門都有樓閣。這些門的名稱根據其所朝的方向而定,分別被稱為東明樓、西明樓、南明樓和北明樓。明朝滅亡后,磚城和明樓遭到了毀壞,現在只剩下了遺址。
皇城遺址:皇城是皇陵最內部的一道城,《鳳陽新書》中記載,皇城采用磚壘建造,高度達到兩丈,周長為七十五丈五尺。北城墻正中間有一座名為金門的門樓,共有五個門洞;南城墻正中間有一座名為后紅門的門樓,也有五個門洞。后遭到大規(guī)模的破壞。
皇城正殿遺址
正殿,又稱為“祭殿”“享殿”或“皇堂”,是皇陵中的主要建筑。正殿始建于明武十一年(1516年)夏四月,落成于十二年(1517年)閏五月丁已。正殿共有九間,采用丹色三級黃琉璃瓦,青碧繪彩裝飾。東西兩側還有各十一間的廡房。然而,在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丙寅,正殿遭到了兵火的破壞?,F在,正殿的遺址仍然存在,并且仍然高出附近地面。在西部的遺址上,可以看到兩塊分別為1.6米和1.3米見方的基石,以及一個蠕首石構件。原本還有一根蟠龍欄桿柱石,現已被移至龍興寺,并陳列在《明皇陵文物陳列室》內。
皇陵陵丘
皇陵的陵丘位于正殿的南側,距離正殿約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為“翌圣山”。新中國成立后,陵丘上的側柏已經茂盛成為一片森林。1983年春季,縣文物管理所在基道的兩側共種植了280株側柏,所有的樹木都已經生長茁壯。現在陵丘呈橢圓形,東西長60米,南北寬40米,高度如同一座小山丘。
皇陵石刻
皇陵石刻包括神道兩側排列的石像生和皇陵碑及無字碑,堪稱歷代帝王陵中之“兩絕”。
皇陵石像生:皇陵石像生以32對的形式分布在皇陵磚城北門內的神道兩側。這32對石像按照從北向南的順序排列,包括麒麟2對、石獅8對、華表2對、石馬及控馬者6對、石虎4對、石羊4對,以及文臣、武將和內侍各2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石像進行過一次整修,其中有1對造型為內侍的石像和1對造型為控馬人的石像頭部缺失,從頸部補充上;還有一組石馬及控馬人的石像身體出現開裂,通過鐵扒進行了加固?!拔幕蟾锩背跗冢裆獾搅藝乐氐钠茐?。有17對石像被推倒,4對石像的腿部斷裂,4對石像的底座受損,6對石像中有1人倒地,1人上部斷裂;華表也被推倒,斷裂成2至3塊。只有1人和3匹馬存留完好,其余的石馬及控馬人都殘缺不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通過省和國家撥款,在1981年7月、1983年4月和1985年6月相繼進行了修復。除了1匹馬和1個控馬人無法恢復原貌,其余的都已經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石像生都是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質地堅硬,呈現黑色,并且有紅色的紋理。
皇陵碑:皇陵碑又稱為“大明皇陵之碑”,位于皇陵神道的南端西側,建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該碑由碑首、云盤、碑身、駝峰和碑座五個部分組成,總高度為6.87米,現仍屹立在原地,完好無損。原有的碑亭已經毀壞,但柱礎石仍然存在。根據《洪武實錄》的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建立皇陵碑。最初命令翰林侍講學士危素撰寫碑文,直到文稿完成后,才命令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前往皇陵立碑。然而,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命令江陰侯吳良督工重新建造皇堂時,覺得原有的碑文都是儒臣的修飾之詞,恐怕不足以成為后世子孫的戒律,因此親自撰寫了新的碑文,并重新立碑。新碑的全文共計1105字,追述了朱元璋的家庭背景、個人經歷、元末農民起義以及參加起義軍的情況,還簡要概述了東渡大江、統一全國的過程。
無字碑:無字碑位于皇陵神道的南端東側,距離皇陵碑約50米。由于碑面上沒有刻字,因此被俗稱為無字碑。該碑的形制和規(guī)格與皇陵碑相同,唯一的區(qū)別是皇陵碑的碑首和碑身是通過榫卯連接的,而無字碑則是由一整塊石料雕成。原有的碑亭已經存在很久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該碑已經倒臥在地上,碑身斷裂為三段,但碑座仍然在原位。在1983年3月,縣文物管理所將碑座向西移動了一段距離。同年4月,配合省文物工作隊的清理工作,對碑座的基礎進行了整理:第一層是由四塊石片承托碑座,第二層是石灰沙漿,第三層是膠漿。根據清理情況的分析,該碑倒下的原因是第二層基礎的密度松散,缺乏足夠的強度。在1985年春天,碑座得以修復,同年6月,此碑被重新立起并進行粘接。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石刻意義
明皇陵的石刻設計采用了多種形式和裝飾語言,包括圓雕、浮雕、線刻和影塑。這些裝飾語言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形成了整體的藝術效果。在技巧上,注重表現形象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以非常壯麗的方式展現帝王的身份地位、尊嚴和權威。
神道御制碑意義
明皇陵神道御制碑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親自撰寫的一塊碑文,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歷史上的皇帝為沒有真正登基做過皇帝的人親自撰寫碑文的現象非常少見。碑文共有1105個字,按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包括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描述家史的苦難、講述出家經歷的艱辛以及南征北戰(zhàn)的開國史。朱元璋在碑文中敢于直書真實的自己的家世和為僧的經歷,而不是以夸大和諛墓的方式描繪自己,其真實和直接的敘事方式在當時非常罕見。朱元璋的碑文以四言句式為主,文筆流暢,類似于《詩經》的詩篇形式。每兩句一押韻,共有97句一韻到底。碑文還標有帶圓圈的斷句和聲調符號,這在古碑中也是非常罕見的。朱元璋的碑文以其敘述、情感和流暢的文筆而聞名,被認為是一篇文學作品,同時也是記錄朱元璋個人及明朝開國史的重要歷史文獻。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1975年10月,國家文物局派專家學者考察后,認為皇陵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次年,皇陵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又重新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扶正倒臥的石像進行了底座加固,并將通往神道的公路進行了改道。1982年,皇陵石刻連同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5年開始,縣文物管理所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員共同對皇陵石刻進行了全面修復,對無字碑的基礎進行了清理,并進行了粘接和復原工作。
2015年8月,鳳陽縣開展明皇陵石刻保護性修復工作,由西安文物保護專家制訂的明皇陵石刻保護性修復方案,廣州白云文物保護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全方位保護性修復工作。按清洗—修復—防風化處理等步驟進行,保護性修復所用材料均為對人體、石刻無損害的環(huán)保材料,石刻表面的污染物、氧化物將被全面清除,局部破損處的石刻修復將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石刻防風化處理后能有效防范酸雨等污染物的侵蝕。這次修復是600年來首次全方位保護性修復,本次石像生保護性修復工作于2015年10月前完工。
2021年7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查了《鳳陽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保護條例》,決定予以批準,由滁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施行。
相關研究 編輯本段
明皇陵的建造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并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該皇陵的墓向不僅是坐南朝北偏東,而且陵垣的正門和外城北面的正紅門也是斜向東北。一些學者認為,在洪武二年(1369年)之前,皇陵的墓向是坐北朝南的,后來在改建工程中為了與東北方向的明中都城相配合,改成了坐南朝北偏東的方向。然而,根據相關史料和墓地環(huán)境的觀察,明皇陵的墳墓很可能一直朝著北偏東的方向。首先,鳳陽一帶的葬俗是根據地勢遠近來決定墓向的,因此墓地的四個方向都會有。其次,明皇陵附近及其周圍的陵域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按照當地的葬俗,墓向只適合坐南朝北偏東。第三,由于明皇陵沒有啟葬過,說明原本的墓向并沒有改變。第四,明皇陵本來就是一個“風水寶地”,后來的擴建更不能改變方向。第五,明皇陵的東北方是“下砂水口之地”,北垣的正紅門是正門,并且左右城墻呈乙字形折線,明顯地斜向東北,與中都城相呼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